【来源:扬州网_扬州焦点】
柏红秀
(资料图)
戴亮
姜薇
李延顺
日前,“结婚登报”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引发广泛关注,新人通过登报“官宣”的方式向更多的人传递自己的幸福时刻。《扬州晚报》也及时推出了“吾家有喜”栏目,将“结婚登报”延伸到了“喜事登报”,不仅是结婚,生日、添丁等一切值得庆祝的喜事都可以登报让更多人分享,目前已推出多期,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和广泛好评。本次“一席谈”我们邀请到了几位嘉宾,其中有专家也有从事见证幸福行业的专业人士,他们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呢?
【出“席”者】
柏红秀
文学博士,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南京师范大学双博士后,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
戴 亮
江苏扬城一味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虹桥坊会议中心店长
姜 薇
扬州得意楼酒店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
李延顺
资深行业主持人
如何看待“结婚登报”?
记者:从你们的角度,如何看待“结婚登报”的?
姜薇:其实我觉得之前扬州办的集体婚礼,和“结婚登报”有一些相似之处,但是一个主角是个人,一个主角是集体,都是将自己结婚的喜悦放在一个公开的场合来进行表达。我自己就参加了十几年前的集体婚礼,当天的活动也登报了,我觉得是很有意义的,现在还在后悔当时怎么没有留一份当天的报纸。
李延顺:中国人的仪式感是很强的。前几年还有一个比较流行的,就是找自己生日当天出的那份报纸,看自己出生这一天发生了什么大事。
柏红秀:“结婚登报”其实不是现在才有的,民国时期,社会名流或者是有名望的家族有人结婚,登报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情,很普遍。而且当时报纸的受众是高端人群,大家获得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报纸,报纸也代表着权威、正式、严谨,印出来就是永久存在的,所以在那个时候,名流将这种结婚信息登报,能够第一时间流传开来,也代表着对于婚姻的一种态度。
分享喜事、快乐,也分享观念
记者:柏教授刚才提到“结婚登报”在民国时期就很普遍,如今我们处在一个新媒体的时代,各种平台都有,年轻人竟然又回到报纸这一个传统的平台上来进行信息的发布,这其中原因是什么呢?
柏红秀:在《诗经》中有一篇《木瓜》,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。“投我以木瓜,报之以琼琚。匪报也,永以为好也!投我以木桃,报之以琼瑶。匪报也,永以为好也!投我以木李,报之以琼玖。匪报也,永以为好也!”还有我们常说的“千里送鹅毛,礼轻情意重”,这说的是什么?是我爱这个物吗?不是,是我爱这个人。是我爱这个礼物吗?不是,是我看重这份情谊。在我们传统的文化里,其实是物质大于精神的。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发展,我们的社会经历了一个被消费主义裹挟的时代,随着社会的稳定发展,人们的素质普遍提高之后,人们表达爱意的方式,已经从物质消费向精神消费转变,从有形的物质向无形的精神转变。
这一代的年轻人,在成长过程中物质层面上没有那么贫瘠,他们很自信,在精神上发达了、丰富了,就能够摆脱物质至上的观念,能够去追求更高的精神层面的东西,在精神的高贵和富足之下,他们更加关注个体的尊严与可持续发展,所以优秀的、传统的东西又回来了。其实我们可以发现,现在的年轻人在结婚这件事情上更倾向于温暖简约,因为物质和形式带来的快乐是很有限的。我爱你,怎么证明?以前可以说是戒指、房子等等,但是现在我们在用礼物表达情感的时候,非常注重礼物所承载的情谊,物是载情的,情是最根本的,我觉得这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。
那么回到这个问题,为什么“结婚登报”回到人们的视野里面。我觉得现在其实大家说的“国潮”“复古”都很受欢迎,大家回到传统文化和传统的生活方式里,寻求文化的自信和对自我的认可,而且大家其实不仅是用文字、媒体分享自己的喜事、快乐,还是在分享观念。西方的城市文化是人和人之间要疏离、要保持距离、要善于保护自己,但是中国从传统的农耕社会开始就讲究合作、讲究人与人之间爱和温暖的传递,现在我们也应该让这些美好的东西成为主流,不仅带给本人快乐,而且近距离分享喜悦,让别人也能感受到这些温暖,渐渐地,大家都会感受到温暖。
年轻人表达幸福的方式更独特
记者:今天我们邀请到了几位见证幸福的行业从业人员,在你们看来,现在的年轻人更加喜欢什么样的形式来表达喜悦和幸福呢?
戴亮:现在结婚的群体以“95后”为主,“00后”也有,每年我们要办500多场婚宴。我就发现,现在年轻人的思想更加前卫、更加潮流,越是新奇刁钻的,他们越是喜欢。从我们传统观念上来讲,婚礼肯定是必须的吧,但现在有些年轻人觉得没有必要办,而是用自己独特的一些方式去庆祝。包括请柬,现在几乎没有纸质的请柬了,电子请柬一发,更加便捷。
姜薇:我们酒店外面有一块大屏,有人来订婚宴寿宴,我们会提供相应的服务,在大屏上送祝福,运营下来发现大多数人都是非常低调的,愿意在大屏上发祝福的比较少。不过如果是老人过大寿,家里人都高兴,也非常愿意来沾沾喜气,老人也很开心。
李延顺:我做了16年的主持人,婚宴、寿宴等都主持过。我发现现在年轻人可能比较“社恐”,和手机高度绑定,他们可能更加愿意在手机、网络上发表自己的看法,当然现在也有更多的平台给他们发声的机会,传播的速度又快、范围又广,而且通过这种可以互动的形式,反馈也更加及时有效。
传递正能量,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
记者:目前我们已经刊出的除有结婚喜讯的公布,还有小朋友过生日、老人过大寿,甚至家长的表扬信也可以刊登,将“喜事”的范围进行扩大。对于《扬州晚报》推出的“吾家有喜”栏目,你们有什么看法呢?
李延顺:面对新媒体的冲击,可以看到《扬州晚报》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与转型,抓住了特定群体作为自己的受众,这个栏目可以说是老少皆宜,能够吸引到更多人关注,我觉得是可以尝试的,而且可以做一些创新,让报纸的吸引力得到进一步提高。
戴亮:我觉得愿意登报的人,一是很重视传统文化,二是个性比较张扬,抓住他们的心理很重要。
姜薇:其实我本人是有点“社恐”的,但是我家里就有个百岁老人,当时过百岁生日的时候,是社区来操办的,这个时候是真的希望越多人知道越好,得到越多祝福越好。
柏红秀:前面推出的几期我也看了,我发现各个年龄段对这个栏目都很欢迎,大家愿意来登报,也是对报纸这一传统媒体平台的认可。而且愿意登报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,就是他们感觉到幸福,幸福的家庭、幸福的人,才会愿意把自己的喜悦分享给大家,我觉得这就是一种“正能量”。《扬州晚报》作为扬州本地的权威媒体,拥有很大的受众群体,扬州人也是非常爱读书看报的,我觉得推出这样的栏目,也是主流媒体的一种责任和担当,把幸福和快乐展现出来,传递了正能量。
前几天发了一个表扬小朋友自己坐飞机的,我觉得不仅仅是要表扬这个孩子,还有家长在背后默默守护,以及航空公司工作人员的关爱和帮助,这其实不仅仅是一个孩子的勇敢,8岁的女孩独自飞行1586公里,这是一场全社会的接力赛,从另一个方向来看,是全社会都在助力孩子的成长。等到孩子20岁的时候再拿出来看,报纸将这个美好的时刻定格了,我觉得非常好。
而且我们在媒介传播里面讲信息的传递,我们通过“吾家有喜”将这种正能量传播出去,把这种美好扩大,难道不好吗?作为权威的、主流的媒体,应当承担这样的社会责任,引领所有人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和社会秩序,让大家感受到生活的美好,这其实是媒体的职责和义务所在。
刚才说到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经很好了,那么精神能否自证其实更重要,把喜事多登登是很好的。现在其实很多人都很焦虑,虽然吃得饱穿得暖,但是感觉到不幸福,那么通过主流媒体刊登这些喜事,去传递温暖的东西,能够让更多人感受到这种温暖,让年轻人对生活的想象变得踏实,内心变得丰盈且有力量,能够对抗生活中的困难,会让人觉得“生活还不错呢,值得我去奋斗,我也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怀,甚至可以过上理想中的生活”。因为《扬州晚报》本身就是一份都市报,都市报传递出来的这种烟火气,是能够让人感受到平凡生活的美好的。“吾家有喜”刊登的人可能很平凡很普通,身上没有那么多新闻点,但是他们都是都市生活中很幸福的个体,所以对于所有的市民都是一个很好的触动。
我是一名新扬州人,我对扬州的情感其实更多是从身边的老扬州人身上感受到的,他们会跟我讲扬州有多好多好,我渐渐地也发觉到这座城市有多好。那你可以看到,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,对于城市形象的塑造也是非常有益的,身边的人都很幸福,扬州也是一座幸福的城市。
可以进行多样化的尝试
记者:对于“吾家有喜”栏目以后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建议呢?
李延顺:可以去寻求更多的合作渠道,要让更多的人知道有这个栏目,大家可以将自己的喜悦通过登报的形式来进行分享。
姜薇:现在视频更受欢迎,是不是可以在形式上更加创新一些,除了报纸,有其他平台的加入,我觉得会更加丰富一些。
戴亮:刊登的形式也可以多变,有的人喜欢高调一些,有的人喜欢低调一些,在里面做一些平衡,应该可以吸引到更多的人参与进来。
柏红秀:报纸这个平台主要依靠文字,但不局限于文字。首先在文字上继续创新,然后在版面设计、呈现风格上,可以进行多样化的尝试,让表达方式更多样,让文化价值体现得更加充分。有好的内容,传递好的价值,加上创新的呈现方式,最好是可以组建一支创意团队,把更多的趣事、乐事、家有喜事和全城人分享。我相信一定会有一个好的效果,让文化增值。
统筹 朱广盛 记者 林倩雯 实习生 邬叶婷